一、双面缂丝工艺失传了吗?
还没有失传,但是这门艺术的人才也是非常奇缺的,濒于灭绝,需要有人来传承。
双面缂也叫透缂,缂丝品两面花纹相应,外观皆清晰平整。在清代缂丝工艺广泛发展后,精致的双面缂被应用在扇子、屏风、服饰等生活用品上。缂丝行业几经兴衰于解放后重获新生。
二、唐刀工艺已经失传了吗?
唐刀是中国古代的名剑之一,唐代的剑工艺水平极高,唐刀因其优秀的质地、造型、纹理及刀纹等特点,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誉。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唐代的剑工艺逐渐传承到中国五代十国时期,以及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这些朝代的剑工艺人都在唐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完善。
但到了当代,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及战争的破坏,唐刀工艺精湛的技艺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失传,_
三、礼服工艺和旗袍工艺区别?
1、象征不同:旗袍可显示出女人特有的气质,充分强调出女性的角色,而且旗袍代表着中国特色,而西式晚礼服就打不到那种效果,它只是象征着时尚。
2、面料不同:旗袍大都为织锦缎的面料,而这类锦缎都是不宜水洗,晚礼服选材多是丝光面料、闪光缎等一些华丽、高贵的材料。
3、搭配方式不同:旗袍搭配珍珠项链,玉镯是旗袍的传统伴侣,但最新的同伴细巧而灿烂的名表,它会和复古的旗袍撞击出时代感极强的火花。晚礼服搭配珍珠、蓝宝石、祖母绿、钻石等高品质的配饰,也可选择人造宝石。
四、听说琉璃瓦的工艺现已失传?
古人能造现代人造不出来,无非是材料缺失或者技艺失传。
我记得在喀什逛香妃墓的时候,墙上贴着的绿油油的琉璃瓦,大部分是清朝遗迹,但有一些破损过修补过的,导游说这些烧制琉璃瓦的工艺已经完全失传了,现代补上的无论是精美程度还是工艺品质都和清朝的官窑没法比。
因为技艺失传导致的这类情况还蛮多的,从青囊书到汉族音乐都是,所以才有一门学科叫做考据学。
五、苏州旗袍和上海旗袍的区别?
苏州旗袍和上海旗袍在设计、面料、款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1. 设计:上海旗袍的设计更加时尚、大胆,注重线条的流畅和剪裁的精致,常常采用现代元素和流行元素进行设计,而苏州旗袍则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体现和历史文化的传承。
2. 面料:上海旗袍的面料通常选用高档面料,如丝绸、缎子等,面料质感柔软、光滑、有光泽,而苏州旗袍则更多地使用传统的面料,如绸缎、锦缎、麻布等,质感相对硬挺、粗糙。
3. 款式:上海旗袍的款式更加多样化,包括长款、短款、修身款、宽松款等,同时也更注重时尚元素的融入,而苏州旗袍则更注重传统的款式和设计,如长款、中款、高领等,款式相对传统。
总的来说,上海旗袍更加时尚、大胆,注重时尚元素的融入,而苏州旗袍则更注重传统文化的体现和历史文化的传承,款式相对传统。
六、上海旗袍的特点?
旗袍的特点是右衽大襟的开襟或半开襟形式,立领盘纽,摆侧开衩,单片衣料,收腰,无袖或短袖等。开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征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旗袍风格以吸收西艺为特点,标新且灵活多样,商业气息浓厚;多带有官派作风,显得矜持凝练。
七、上海哪里的旗袍最好?
上海的旗袍店有很多,每家都有自己的特色,以下是比较知名的几家:
明卿旗袍店:这是一家位于长乐路上的旗袍店之一,提供改良式旗袍,工艺不错,也受到一些人的好评。
丽古龙旗袍店:这家店只做老上海那种复古的旗袍,整件旗袍可以全部打开,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旗袍,面料和花式都是按旧上海时期的风格定制,工艺也比较讲究。
蔓蒌兰旗袍店:这是一家改良型式的旗袍店之一,使用拉链拉的方式穿脱比较方便,款式比较多,可供选择的余地比较大。
辛妮旗袍店:这家旗袍店有各种款式和价位的旗袍,在长乐路上也是老品牌之一。
另外还有MISSYUN赟旗袍高级手工定制店,这是一家高级手工定制旗袍的店之一,提供专业的设计师服务,根据需求和不同的身材给出设计方案,旗袍风格也有很多。以上信息排名没有先后之分,仅供参考。
八、上海拍旗袍的地方?
可以去人民照相馆去看看估计会有旗袍艺术照拍
因为有的从出生开始就在这里拍照,有的第一次慕名而来。人民照相馆特色是高低调照片,低调照片有一点油画效果,高调照片有一点素描的感觉。时代推移,环境也在变化,但人民照相馆一直坚持着传统拍照风格,强调光影和真实感。
九、你的家乡有哪些快要失传的传统手工艺?
坐标泉州,前几天刚整理了我所在地正在消失的一些手工艺,手动搬运一下:
泉州作为中国东亚文化之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有着诸多的历史光环。“一条海上丝路,万千非遗瑰宝”,这座有历史的城市,充满着历史沉积给予的文化,成为全国唯一拥有联合国三大类“非遗”项目的城市,民间遗存着众多别具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妆糕人、木偶头、漆线雕、竹编、补篮等。
这些凝聚着老祖宗智慧的传统手艺,让我们儿时的记忆五彩缤纷。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街尾的铁匠铺早已拆迁变成了高楼大厦;那个喜欢边干活边和人唠嗑的补锅匠人很多年前就被子女接去了大城市;居住的那条老街上,再也找不到刮胡、修面、挖耳和按摩一整套的剃头师傅传统服务。让人念念不忘的小时候,那些老手艺,变成了回忆,许多年后,也许这些手艺会慢慢被人遗忘。
“妆糕人”
小时候村里的戏台处、老人会旁边经常有“妆糕人”来,特别是节日或者村里请戏班子的时候,“妆糕人”行走于间小巷,背着一身行头,吸引了许多孩童。
泉州"妆糕人"源于中原汉族的"捏面人",是以粮食为主要创作原料民间传统艺术。
"妆糕人"以传统大米粉、糯米粉、调色素、蜡油等为原料,经过祖传工艺加工,配制成为五颜六色的糯米团,以搓、捏、团、挑、揉、压、按、擦、拨等多种捏塑手法,再借助刀、梳子、剪刀等工具,经过制作,塑成高约10厘米的"妆糕人", 最后用竹签竖穿,可以举着或插着。
现在,“妆糕人”外观造型已从传统的、粗犷形的手工制品发展到精致的、细腻的、惟妙惟肖的手工艺术品。虽然技艺越来越精湛,但随着时代的繁荣变迁,妆糕人被各式各样的新奇玩具取代,这个行当也在人们的记忆中渐行渐远。
“眠床”漆雕画
漆工艺起源于髹漆,是髹饰、绘画、雕刻相结合的工艺。雕漆又名漆雕, 可分为副红、剔犀、剔彩、堆红、款彩等。雕漆趋向写实,刀工圆润细腻,装饰图案颇具特色,图案主要以花卉鸟禽、山水人物为主,当然还有民间传说故事。
传统闽南人的“眠床”是家里的主要家具,因此髹饰“眠床”成为了油漆匠的主要活儿。
64岁的惠安漆雕工匠庄顺华,他用自己的手艺,将床上的三面主板都镶嵌着雕漆画,画面光彩照人,色彩鲜艳,线条委婉流畅。
如今,人们不再使用传统的“眠床”,庄顺华也“无用武之地”,但他舍不得放弃他那“推光漆雕”这门手艺,他坚持不停的漆着、刻着,用这门手艺创作成作品,用“漆雕推光”手艺把时间留住,把故事记住。
锡雕
对于老泉州人来说,锡器是日常居家的生活用品,也是重要的礼器、祭器,大户人家一般置有“房内九件”和“厅堂九件”,诸如斗灯、果盒、花瓶、酒壶等,极尽典雅华丽。
相传在清末锡业鼎盛时期,仅泉州的打锡街就有三、四十家打锡作坊,制作日常家居的生活用品和礼器、祭器,这也是这条市区商业街的得名由来。如今锡器早已从人们的日常生活淡出,锡雕行业自然随之没落,尽管打锡街的名号得以保留,昔日锡业的辉煌却再难觅踪影。
直到1985年,消失半个世纪的“连发锡铺”字号在其第五代传人杨峰岩的工作室内恢复。“连发锡铺”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853年,既是有据可查里泉州最为古老的一家锡铺,也是目前唯一仅存的一家。虽然自1930年代起,杨氏家业不再以“连发锡铺”相称,隐姓埋名的几十年里,四代杨家人始终没有放弃过这一门手艺。
“连发锡铺”已经是传奇,它的传奇还在继续:它是泉州的最后一家锡铺,但这不会是一个哀伤的故事。
通草画
通草画从晋朝起一直到各朝代都有出现,19世纪初,广东一带有人把通草的树心切成薄薄的切片,代替纸张创作水彩画。
通草片很容易染色,而且颜色鲜艳不易脱落,其植物纤维松散,当水彩运用到通草纸上时会渗透进去,看起来立体、鲜艳,甚至有刺绣的视觉效果。
通草画曾经漂洋过海、风靡欧美各国。吴小锦是泉州石狮非物质文化遗产——立体通草画的第二代传承人,也是泉州仅剩独守美丽画卷的一人。小锦自幼热爱美术,她将普通的通草根茎切成薄片,一笔一画一刀地将平面的薄片变成立体的画作,是吴家不同于其他地区通草画手工艺者的拿手绝活。父亲吴为家是她从小到大的偶像。去世前,父亲曾交代吴小锦“要把通草画发扬光大”,吴小锦从此立志要把全部的青春献给艺术,至今孑然一身。
“补篮”
竹篮就是用竹子编成的篮子,叫做竹篮或竹篮子。竹篮的应用相当广泛,可用来装菜,洗衣,盛物件。作为日常生活中必备的生活用品,传统手工竹篮具有经久耐用、用途广泛、形式多样的特点。
在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80年代,泉州地区人人家里几乎都至少有个竹篮子,因此“补篮”这行业也成为了一份非常吃香的工作,但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现代篮具的普及,加上经济压力等原因,这个行业渐渐走向衰弱,多数人都已转行。
“补篮,补神篮”,目前还在坚守这个手艺的南安东田“补篮”人王明民,坚持每天骑着摩托游走在每个乡镇的街头巷尾,吆喝声带给大街小巷一抹生气,大家也都习以为常地叫他“补篮的”。他曾也想过要子女继承他的手艺,但他儿子却打趣地回应他“补篮”是“钱途”黯淡的行业。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补篮”或许终究要被陈列在时间的展览馆里,但那一声声吆喝、一个个篮子,却依然形成一股暖流,融化在我们心里。
“打铁”
说起打铁,就是铁砧、铁锤、风箱、火炉一起,关帝庙、大榕树下都是栖身处。风箱呼呼,炭火熊熊,锤子叮叮当当,旁边围着一群孩子看热闹,听打铁师傅讲笑话侃大山,那乐趣,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会到。
人生有三苦:打铁,撑船,磨豆腐。打铁居首不无道理。打铁,需成天陪伴高温炼炉,忍受炎热奋力抡锤,是常人难以坚持的沉重体力活。在德化县浔东路,徐氏父子徐德曲、徐有德至今仍张罗着一间铁匠铺,数十年的口碑使其闻名遐迩。
有人说,铁匠这个行业会消失。未来会如何,老徐不知道。晚辈们上了大学,将有不同的生活。他和儿子能做的,就是做好当下,打好每一个铁具。在这个枯燥的过程中,他们也许会成为打铁这门传统手艺最后的守望者。
“锔瓷”
锔瓷,闽南俗称补瓷,以前家家户户都要补缸、修碗,锔瓷匠常走街串巷揽生意。
锔瓷活有24道工序、136种工艺。锔瓷匠在锔补瓷器的过程中右手拉弓,左手握着金刚钻,沿着瓷器裂缝两侧钻出小孔,再用铜丝将裂缝铆固,选择适当的锔钉,将其横跨裂缝钉进去,后面用瓷粉和鸡蛋清填入缝隙。
现在锔瓷却已经是一门如今鲜少人谋生和守艺的行当,濒临失传的千年技艺。不过,其使用价值虽渐已湮灭,但艺术价值正被挖掘。通过锔艺术表现手法,将哲学之美与古玩鉴赏紧密结合,经过修复与再生的“炸壶”等锔瓷活工艺,在私人订制的经济圈中成为了一枝独秀。
随着文化生态的演变、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手工艺都逐渐被机械化取代,机器提高了生产效率也减去了那些冗繁的制作工序,让日常生活变得更加便利,老辈传承的手艺渐行渐远,甚至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虽然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这些传统手工艺被替换,似乎在情理之中,但手工工艺充满着手工艺人在文化的传承所付出的心血,潜隐于物件上的温情与灵魂,是难以在流水线复制的商品上嗅到、触摸到。
十、上海有没有做旗袍的老裁缝?
有的,小南门那里,我之前就是在定制的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