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陈友谅死后,朱元璋怎样处置他的妻儿?

69 2024-02-01 23:40 admin   手机版

依稀记得在数年前的一次团年饭上,不知道是谁突然问了一句:"我们这片现在怎么都见不到有哪家晚上吃年饭呢?"平日里几个健谈的长辈被这个问题问得哑口无言,热闹的聚餐瞬间冷场。就在这时餐桌对面传来一个声音:"嘿,你们还别说,我们老陈家很久以前就是大晚上吃年饭的。"所有人的目光都被那个人(我五叔)吸引,期待着他的故事汇。

醉醺醺的五叔一手搭在椅背上,另一只手开始比划,他说到:"当年啊,咱们陈姓差点就成国姓了,但是那个'不争气'的陈友谅竟然没打赢朱元璋,皇位拱手让人了不说,还把我们老陈家的地位给拉低了。"五叔抿了一口酒接着说:"登上皇位的朱元璋害怕陈氏还有人造反,就下令将全国所有陈姓人氏贬为乞丐,只能靠要饭乞讨为生。这也就导致当时年三十其他姓氏的人家吃年饭的时候,身为乞丐的陈氏只能眼巴巴地瞅着。下午稍晚一点,等别人吃完年饭后,陈氏的乞丐们成群结队地去讨人家吃剩的残羹冷炙,东拼西凑的才有了稍微'体面'的年夜饭……"

虽然五叔这人文化程度不高,日常饭局也爱吹牛,但当年听到他这样一番解释后,在场的每个人都无不佩服五叔的"博学多识"。时至今日,当我在回忆起这段往事时,都觉得啼笑皆非。五叔从哪听闻的野史,我无从知晓,不过陈友谅和朱元璋争皇位的那段故事在我们老陈家却广为人知。

今天笔者就和大家谈谈在陈友谅死后,朱元璋怎样处置他的妻儿的。

和草根放牛娃朱元璋一样,渔家出身的陈友谅也有一番鸿鹄之志。元末随着阶级矛盾的加深,广大的穷苦百姓徘徊在死亡线上。全国各地农民不堪其苦,最终选择铤而走险,掀起一场浩浩荡荡的农民起义运动。朱陈二人也纷纷投入其中,为推翻残暴的游牧民族统治而入伍。随着二人杰出的领导能力不断彰显,很快就在部队有了一番话语权。伐元战役接二连三取得胜利,天下很快就被当时最负盛名的几人所占领。

可是一山不容二虎,历史上的刘邦、项羽以及近代的洪秀全、杨秀清等,他们都曾在权力之争中挨过刀子流过血。虽然当时陈友谅已经在采石称帝,但仍垂涎于剩下的江山,可不幸的是,陈友谅的贪欲最终害死了他。在鄱阳湖水战中,朱元璋巧妙发挥了小船灵活的特性,一举击败陈军。

朱元璋猜测陈友谅必战必亡,也没有亲自追击,但为了高枕无忧,也是煞费一片苦心,派部下在众多尸首中带回了陈友谅的那具以及他生还的家眷。

据史书记载,陈友谅一生共有四妻二儿,分别为杨苕华、娄玉贞、陶氏、阇氏和陈善、陈理。由于笔者查阅的资料有限,所以并未能清楚知道杨苕华和陶氏的宿命如何,所以下文就不做讨论了,将重点放在另外四人身上。

惊喜却成意外的结局——娄玉贞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但在我国历史上,也偏偏有那些不爱江山爱美人的"草莽英雄"。古有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只博褒姒一笑,现有陈友谅佯败送娄玉贞惊喜。前者为这一笑付出了亡国的代价,后者也为这个看不到的惊喜而抱憾终身。

娄玉贞,作为陈友谅的第二位小妾,却有着非比寻常的身份。她本为将门之后,却因父遭奸臣所害,不幸沦落青楼,也正是在这花街柳巷中让她机缘巧合地遇到了陈友谅。在后来陈友谅投身于抗元大业时,娄玉贞解囊相助,帮其成就大业。陈友谅称王后,也就顺理成章地封娄玉贞为"贵妃",为其修筑行宫,建望湖亭。作为将门之后,娄玉贞无论是在察言观色还是出谋划策上都彰显着父辈们的品质。

据史书记载:一次,朱元璋为了离间陈友谅和张士诚,利用陈友谅故友康茂才写书信给陈友谅,叫陈友谅即日发兵攻打金陵,自己愿为"内应"。娄妃觉得有诈,陈友谅不听娄妃的劝阻,自认为兵精将勇,亲自率大军攻打金陵,不料在龙湾遭朱元璋的埋伏打击,被杀得大败而归。陈友谅深自懊悔之余,也打心底钦佩娄妃的深谋远虑。

龙湾失利之后,陈友谅卧薪尝胆,不久便决定与朱元璋决一死战。娄妃再次献计,二人击掌打赌,如依计失败,娄妃从此不理国事,如依计取胜,则拜她为水军都督。临行娄妃嘱咐:"若是得胜,回时可张旗扬帆,击鼓奏乐。"陈友谅应允。从此娄妃日日怀着难以平复的心情在望湖亭上眺望,希望陈友谅早日归来。某日,娄妃远望一队战船驶来,发现偃旗息鼓,降下帅旗。回忆起先前的约定,娄妃脸色灰白,绝望呼喊:"大王你慢走,妾随你来了!"便跃身跳入湖中。

可陈友谅见状追悔莫及,急令水军打捞尸体。三天过去了,娄妃尸体毫无下落。不过据民间传闻,数日之后,在离吴城四十里的修河上游,有个叫王家渡的地方,住着父子俩人,这天清晨,父子俩下河打鱼,一网撒下,老头子怎么也拉不上来,儿子忙上前帮拉,拉上来一看,网中是个绝色的美貌女子,已经死了,却花容月貌,面目如生,浓装丽质,栩栩动人。

其实,陈友谅依娄妃计打了胜仗,这样做是想到岸给娄妃一个惊喜,谁料酿成大祸。随后,陈友谅将望湖亭改为望夫亭,抱憾终身。

开启另类的新生活——阇(dū)氏

阇氏虽然没有娄玉贞如此强大的背景,却因倾城倾国的的姿色让陈友谅无法自拔。按照宋明理学中强调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妇道,在陈友谅死后,活的最不光彩的便是阇氏了。关于她和朱元璋的那段风流史,《明史演义》中有着这样的记载:

今幸友谅已死,才可无虞。于是告庙饮至,欢宴数日。元璋亦高兴得很,乘着酒意,返人内寝,偶忆着阇氏美色,比众不同,遂密令内侍召阁氏人室,另备酒肴,迫她侍饮。阇氏初不肯从,寻思身怀六甲,后日生男,或得复仇,没奈何耐着性子,移步近前。元璋令她旁坐,欢饮三觥,但见阇氏两颊生红,双眉舒黛,波瞳含水,云鬓生光,不由的越瞧越爱,越爱越贪,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蓦然离座,把阇氏轻轻搂住,拥入龙床。阇氏也身不由己,半推半就,成就了一段风流佳话。

这一段故事正史虽未载,但秘史独有此事,冶容诲淫,何怪元璋?失道丧身,遑问妻孥?

被世道埋汰的长子——陈善

史书上对于这位太子也没有过多的记载,笔者观看的演义中对其描述也不过寥寥几笔,只说到:

元璋又追擒败众,共获得数千人,及一一查核,恰有一个美姝,及一个少年,问明姓氏,美姝系友谅妃阇氏,少年系友谅长子善儿。

陈善后来的命运如何,笔者无从知晓,但通过对比其他家眷的命运,我们还是可以推断出陈善虽然就得一命,但生活极有可能大不如前,在朱元璋的压制下草草度完余生。

流落他乡的次子——陈理

相较于长子陈善,史书对于次子陈理的记载就格外慷慨:在陈友谅死后,张定边载着尸身,及友谅次子理,奔归武昌去了。安身之后,张定边等人立即在武昌立陈理称帝,改元德寿。次年,朱元璋兵临武昌城下,陈理出降。宅心仁厚的朱元璋并没有将陈理斩尽杀绝,而是封其为归德侯。

随着时间的推移,得知父辈遭遇的陈理也时常会埋怨不公,背地里对朱元璋说三道四,得知此事的朱元璋自然也不会坐视不管。洪武五年,陈理全家被流放高丽,据高丽史料,陈理无嗣而亡。

能将劲敌的家眷安排得明明白白却不失仁道,这样的朱元璋和我们在史书上见到的那个玩弄权术的人确实有着天壤之别。但也正是这种矛盾的人格,使得朱元璋成为后世津津乐道的话题。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